作者: 日堯
一直以來,市民對於宣明會助養兒童有個根深蒂固的印象,認為宣明會只幫助孩子發展。其實宣明會很了解貧困地區的根本原因在於本地資源和發展資金緊絀的問題,社區發展因而進度緩慢甚至停滯不前,因此宣明會並不止步於助養兒童,更會協助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曾聽過一個到非洲賣鞋的小故事,一間公司派員到非洲考察市場,第一個推銷員甫見非洲人沒穿鞋子,立即斷定這兒不能發展賣鞋業,便悄然離開;公司又派出第二個推銷員,當他甫見非洲人沒穿鞋子,又立即認為這兒擁有龐大的市場,可予以發展。你想到底是哪一個推銷員,更懂發展之道呢?
故事的結局如何,我們不得而知。然而,兩位推銷員卻擁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僅站在一個外來者的角度,去了解當地人的需要,並未詳盡了解地方上的文化習俗和民生民情,便希望把外來的一套,加諸其中,顯然難見成效。
每個社區都不只是一片土地,如果無人居住,根本形同虛設。所以,發展社區的靈魂無疑是當地居民,絕不能忽略他們的想法和需要,因為只有他們才知道怎樣的社區最為合適,也唯有他們可以看見社區未來發展方向。在宣明會工作的發展中國家裡,大部分都是資源匱乏的貧困社區,而我們一直相信當地居民的意願和參與,是成功推動社區發展的關鍵,因為社區環境的改進,必先源於居住其中的人的轉變。故此,建立社區居民和相關持份者的能力,並提供欠缺的資源和技術培訓,讓他們同心從實踐中學會找到問題,做計劃、執行和學習監管,才能慢慢把社區建設起來。
今年《世情》專題,我們嘗試了從農業、教育、兒童權利和城市發展的範疇,探討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實踐模式。而今期我們希望從理論進到實踐,看看宣明會如何致力在貧困社區,與社區人士和各持份者一起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區。
可持續發展的社區不僅關注環境保育,也需要考慮人力資源和社區的經濟情況,重視消除貧窮和開展能令社區得以發展的因素,從而令社區人士不僅現時安居,也可以長久地在有規劃和運作完善的社區,繼續享有各種權利。
具體的落實,則是宣明會如何在工作的地方,切實協助社區人士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社區,改善區內兒童和家庭的生活,長遠達致自力更生,甚至具備能力,繼續發展社區的未來。當然,可持續發展社區能否實現,亦非常倚賴各持份者的參與,包括社區人士、地方政府機構、地方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等的支援、協調和參與,一起建設穩健龐大的社區網絡。因此,如能及早向各持份者灌輸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大大影響社區發展的步伐。
宣明會多年來,一直透過由「助養兒童計劃」支持的「區域發展項目」,協助貧困社區合力發展,一般以十五年為期,亦按個別社區的發展進度,期間略有不同。發展大概分為三個階段,首三年為第一階段,主要是與社區人士建立互信,聆聽他們的聲音和親身考察社區現況,並讓他們開始認識甚麼是發展和有關進程等;其中最重要是藉此了解區內兒童的實際需要。我們亦會與不同地方組織和政府部門合作,因為他們既熟悉社區,亦可協助我們融入和取得社區人士的信任,有時一些項目更必須聯合地方的社區組織或領袖,方能推展,例如在愛滋病毒依然是禁忌的社區,我們須與宗教領袖和社區組織合作,方能進行救助和預防教育工作。
第二階段為第四至十四年,宣明會將協助和動員社區人士參與,商議和制訂發展方向的優先次序,例如是優先發展農業,改善區內孩子的營養情況,還是針對基礎建設的不足,優先建設水利和衛生設施等。由於這階段的重點是建立社區人士的能力,故此,年期最長,社區人士看見社區發展的轉變,亦最為顯著。
十一歲的莫桑比克助養兒童赫尼亞(右)和同伴在她家的田裡幫忙。自從母親參加了宣明會資助的農耕小組,田裡生產已經足夠一家人食用。
最後,是由第十五年至項目完結,因為大部分基礎設施已經完成及投入運作,所以,此階段的重點是如何順利交棒,在運作和監管各方面提升社區人士的能力和信心,透過推動村民參與工作,並引入知識和技巧,提升他們的能力和投入感,讓他們逐步接手各項發展工作;又協助他們組織社區委員會或合作社推行社區發展,鼓勵彼此合作和交流,累積社區的自立能力,慢慢承擔發展的重責,以至宣明會他日撤出後,社區在各方面仍能如常運作,甚至能夠可持續地發展下去。因為協助社區自立,才是發展工作的最終目標。
在莫桑比克,孩子清晨在社區聚集,迎接新一天。
在2015年,港澳捐助者共支持我們於二十八個國家,開展了一百零九個「區域發展項目」,其中七個項目在今年圓滿結束,社區內的兒童及其家人,包括三萬七千多名助養兒童,以及他們的環境也受惠於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以莫桑比克的Alto Changane「區域發展項目」為例,由2001年至今共十六年的發展進程,社區人士特別是九千七百多名助養兒童,在醫療保健、水利衛生,教育升學和經濟發展等範疇均獲得改善。自少在這社區長大的海娜,已有一個十二歲的女兒妮坦亞,她說:「我小時候要長途跋涉去取水,無法上學;但今天妮坦亞只須在家附近的水井,所以,可以準時上學,我常感恩!」由此可見,兩代人在短短十數年間,已經親身經歷到社區的改變,如何幫助她們和下一代,建設更美的未來。
莫桑比克的妮坦亞和媽媽現在可以在家附近取水,上學不用再遲到了。
我們每日也會走上回家的路,但是,你可有留意所住社區的變遷?如果我們相信社區不只是一片土地,或許,我們更能參與其中,努力建設屬於大家的社區,樂享環境與生活的進步。
Alto Changane「區域發展項目」的發展進程
地理位置:莫桑比克南部的加扎省
發展年期:2001-2016年
助養兒童人數:9,736
項目覆蓋人數:40,190
過往情況
只有1所偏遠的醫療設施,孕婦接受產檢,路途遙遠
80%的孕婦在家分娩,既不衛生亦不安全
現在
設有3所醫療設施提供服務
出動流動醫護隊伍,方便婦女在產前和產後接受檢查,並為兒童注射疫苗
設立10個醫療保健委員會,共300名成員,對外傳授基本健康知識,並監測有需要人士的健康狀況
新建的醫療中心內有房間分隔,產婦不需與其他人共用診療室。
孩子進食木瓜,藉此吸收維生素A。
過往情況
大部分村民從水坑、湖泊和河流飲用不潔食水,容易患上經水傳播的疾病,以及感染細菌
婦女和孩子每天須步行5-20公里取水
孩子到湖邊取水,因遇溺或受鱷魚襲擊而喪命
現在
共有99個水井提供清潔食水,方便使用
建設1,500所廁所和30個洗手設施,改善公共衛生情況
組織15個青年小組和37個食水管理委員會,負責維修水井,並於社區推廣良好衛生習慣
孩子現在飲用清潔食水,並勤於洗手。
過往情況
小學雖為免費教育,但教學質素和學習環境均差劣
由於缺乏校舍,孩子只可在樹蔭下上課
現在
興建37間課室,營造良好學習環境,減少輟學情況
家長意識到教育有多重要,尤其是對女孩子
通過培訓,提升學校管理委員會監管學校和課程質素的能力,而老師亦學會不同的授課技巧
新課室以穩固的材料建成,孩子的安全受到保障。
家長與子女一同參與講座,了解教育的價值。
過往情況
農夫各自在細小的農地耕作,且通常種植同類的農作物,以致土壤貧瘠
高地長期乾旱,低地水災泛濫,影響農民生計
採用刀耕火種法,損害土壤
現在
設立組合農地,種植不同種類的農作物
舉辦共20場農業展銷會,讓農夫售賣出產,並以划算的價格購買農耕工具和種子
農夫學習種植抗旱農作物,以及採用有效的農耕方法
旱地裝有灑水器、水泵等灌溉系統
廿六歲的安東尼站在宣明會資助興建的校舍前。以往是助養兒童的他,現在已當上了老師,在鄰近地區任教。雖然他已遷離這區,但每逢有假期都會回來母校探訪,因為這地方塑造了今天的他。
「我有好幾年,至少在升讀五年級之前,都要在潛藏危險的環境下學習。直到六、七年級,我學習的環境改善了許多。」
安東尼一邊說,一邊指向路邊幾棵樹,他最初就是坐在那裡上課的;在校舍工程完成後他有份使用的新課室。
安東尼憶述:「我還記得,當年的新課室設備齊全,所有人都非常高興,連老師也不例外。學習條件改善了,我們更勤於上課,校園生活變得愉快,同時又為學校感到自豪,大家都喜歡留在學校裡。」
安東尼開心地說:「今天我有能力養妻活兒,甚至興建自己的房子。」
安東尼喜愛學習,父母雖然一直都很支持他,卻面對著一大挑戰,就是要確保家庭有經濟能力繼續供書教學。幸好,在宣明會的幫助下,他們開始飼養雞隻用作出售,賺取額外收入。
安東尼說:「我仍清楚記得,宣明會員工來我家填寫周年進度報告時,問到我長大後想當甚麼,我回答說是教師,因為我喜歡這份職業。直到今天,我的答案還是沒有改變。」
有了適當的支援和機會,夢想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在2011年,安東尼終於得償所願,完成教師培訓,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令人振奮的是,安東尼現在更具備能力,可以啟發和栽培其他孩子,協助他們將夢想變為現實。
#貧窮與改善生計 #教育與培訓 #宣明會助養兒童
相關文章閲讀推薦:
Sources of article:
https://www.worldvision.org.hk/news/shiqing/SQ143/feature_development